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胰腺疾病 > 胰腺炎 > 急性胰腺炎
编号:13656209
MSCT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预后、疗效分析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4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检查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效果及通过临床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择笔者医院近一年时间内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用MSCT检查、追踪分析其治疗效果,并对其治疗过程中CT影像的改变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结果:25例急性胰腺炎中19例为急性间质水肿型胰腺炎、6例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合并假性囊肿2例。CT表现为胰腺肿大25例,密度改变17例,胰周炎性渗出、积液21例,肾前筋膜增厚17例,胰管扩张2例,胰腺内坏死6例,胰腺内出血4例,合并下肺炎症、胸水16例。结论:对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MSCT检查,MSCT对急性胰腺炎除可以获取准确的定性诊断,还可以显示胰腺内外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灌注技术可获得胰腺循环功能方面的信息,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分析治疗效果,MSCT还可以减少患者的X线受照剂量。

    【关键词】 MSCT; X线计算机; 急性胰腺炎;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4-0064-02
, 百拇医药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疾病。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病因较为复杂,它分为单纯水肿型与出血坏死型两大类,其分型与治疗、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该病早期做出准确诊断,使临床早期就能采用正确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特别是MSCT的检查是目前影像学中最迅速、最准确的检查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效果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病情的发展、吸收、好转,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并发症。本文通过笔者对所在医院MSCT检查的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检查及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SCT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效果分析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通过MSCT所检查的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分析。25例患者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0~66岁,平均43岁。主要临床症状:全部患者均出现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并放射到胸背部,部分患者有发热、腹胀,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7例出现腹膜炎体征,有肌紧张及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淀粉酶升高,4例患者伴有黄疸。本组患者中,采用手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24例,治愈17例,治疗后好转5例,3例演变成迁延性慢性胰腺炎,无死亡患者。
, 百拇医药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Brigtspeed 型16排CT机检查,患者采取仰卧位,足先进,先平扫后行增强,扫描范围从膈顶扫描至双肾下极。增强使用美国Medrad型高压注射器,20G静脉留置针穿刺肘静脉,经高压注射器注入碘佛醇(320 mgI/ml)60~80 ml,流率3.5 ml/s,自注射时起延迟28 s行动脉期扫描,65~70 s行静脉期扫描,部分患者120 s行平衡期扫描。扫描参数:120 kV,220 mA,层厚层距均为5 mm,螺距1.375,窗宽100~300 Hu,窗位40~60 Hu,文献[2-3]对多组窗宽窗位进行对比,并适当减小窗宽窗位,对胰腺炎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采用以上窗宽窗位,诊断胰腺炎的阳性率有明显提高。除明确禁食禁水患者外,扫描前口服开水500 ml左右,使之充盈肠道。扫描完后再做三维重建,对一些细小病灶的发现及定位有着比较大的帮助。

    某些特殊患者,进行灌注成像,观察血流量(BF)、血流容积量(BV)、灌注的起始时间(TTS)、到达峰值的时间(TTP)、血流容积(pBV)、渗透性(P)。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本组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13例进行了平扫加双期增强,部分患者进行了三期增强扫描,12例仅进行了平扫,1例进行了胰腺血流灌注成像。其中胰腺肿大25例,密度改变17例,胰周渗出、积液21例,肾前筋膜增厚17例、胰管扩张2例,胰腺内坏死6例、胰腺内出血4例,合并下肺炎症、胸水16例。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间质水肿型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两大类。在急性胰腺炎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中,MSCT检查应为首选。B超虽然是一种相对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当出现胃肠道有大量积气、肠道麻痹时,B超诊断则有一定的难度。MSCT检查不但可以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分型提供依据,同时又能对其所合并的并发症、急性胰周感染、积液、急性坏死后聚集的范围、腺体坏死的程度、出血的范围、肺部反应性炎症及胸腔积液等方面进行全面诊断,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5]。急性胰腺炎的MSCT表现:胰腺肿大、密度改变、胰周炎性渗出、积液、肾前筋膜增厚、胰腺内坏死聚集、较大范围的蜂窝织炎并假囊肿、胰腺内出血、合并肺部炎症、胸腔积液,胰腺灌注血流减少等。本组患者中有3例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在平扫时仅表现为急性间质水肿型胰腺炎,增强扫描才得以显示小的坏死病灶,确诊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多数急性间质水肿型胰腺炎患者在早期确诊后经48~72 h支持性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退而痊愈。本组19例间质水肿型胰腺炎经临床支持性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退而痊愈,从而提示间质水肿型胰腺炎完全可以通过支持性保守治疗而痊愈,大大降低手术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并发症多,常并发假性囊肿、蜂窝织炎、环壁坏死等。本组6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3例在治疗后过程中因合并假性囊肿、胰周蜂窝织炎而治疗效果不佳,最后形成迁延性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是胰液渗出被纤维组织黏连并包裹,或者是没有来得及吸收而形成假性囊肿,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肉芽组织或者坏死组织构成,可单发也可多发,胰腺外部发生较多。本组2例均为胰外囊肿。胰周蜂窝织炎为胰腺周围组织的炎症向胰周脂肪组织弥散,使胰周的脂肪层变得模糊不清,炎症渗出物进入到肾周脂肪的空隙处,肾前筋膜增厚。急性间质水肿型胰腺炎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CT鉴别诊断:急性间质水肿型胰腺炎表现为胰腺肿大,密度有所减低,吉氏筋膜增厚,胰周可见炎性渗出,增强扫描:胰腺组织基本上均匀性强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除可以见到胰腺肿大、吉氏筋膜增厚、胰周炎性渗出外,尚可见胰腺内不均匀的低密度坏死区,有时会伴有出血,增强扫描:胰腺不均匀性强化,低密度坏死区与出血无强化。有研究发现,胰腺的正常区血供丰富,增强扫描时动脉期有较明显的强化,而静脉期强化则不明显。胰腺水肿时由于有血管扩张,淤血等改变,形成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反而是静脉期强化明显。急性间质水肿型胰腺炎由于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在CT增强扫描时胰腺就有较为明显的强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因为坏死区的小血管破坏,从而导致胰腺坏死区域动、静脉期均无强化。所以,MSCT双期扫描在急性胰腺炎的分型及分类中有着其它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能显示胰腺本身和胰腺周边的病灶,而增强后三维重建又能显示一些小的坏死病灶,同时,还能充分反映胰腺的血液循坏功能状况。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过程中,MSCT复查:腹腔积液的增加及减少、腹腔积液的CT值高低、胰腺的循环功能情况及强化程度,是了解病情的进展、好转的重要参考指标,便于判断预后及进行疗效评估。, 百拇医药(陈洪祁)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胰腺疾病 > 胰腺炎 > 急性胰腺炎